街頭小吃香猶在(下)

一些食物早已消失街頭,如臭豆腐,我從未吃過,可是油鑊氣泡冒起,滾油吱吱地響的景象宛在眼前耳際。紅泥炭爐烤魷魚,香氣傳得最遠,偏又湮沒已久,後來我在超市買魷魚乾,當然風味無存,而我的胃可能是貪吃魷魚吃壞了。煎釀三寶、紅豆沙已升格為酒樓點心,車仔麵、及第粥、艇仔粥、油炸鬼、豬腸粉、鍋貼、生煎包、煎餃,甚至鷄蛋仔都移進小食店。可幸炒栗子、烤番薯仍星星點點在嚴寒季節溫暖人間,安慰隆冬趕路的行人。

幸好展櫃裏滿眼美食,提醒了我,讓我領悟到自己的童年其實算得上吃得不錯了。街頭美食洋洋大觀,豐富得不讓五星酒店自助餐專美,價錢則相當親民、貼地、實惠,普羅大衆都有能力幫襯,備嘗滋味,得享口福。我這窮孩子在袋裏有五角時,可以買一碗用大面盤煮的碗仔翅,然後不顧儀態就站在路旁,吃下熱氣騰騰的B貨魚翅。就是沒錢,也故意在木頭車之間繞過,聞聞住家廚房所不及的濃香,聽聽賣牛雜的用剪刀敲打爐邊以廣招徠,那一片市聲,那糅合蒸煎炸熏熬而成的一片香氣,原來那麽體貼地滋潤了我的童年。

二0二四年三月

( 已刊大公報大公園 2024年3月13日)

街頭小吃香猶在 (上)

在太古城中心地面看懷舊街頭小吃展覽,模型重塑了大笪地,但見車仔檔林立,美食紛陳,恍惚香氣氤氳,穿透玻璃櫃向我飄來,一時間神馳不已,怦然心動。

這模型很迷你,内涵居然包羅百味,濃縮萬象,把當年擺賣街頭的南北美食一一召來,縮龍成寸,在細小的空間裏各自表述,而造型極之精妙、細緻、傳神、生動,可謂嘆爲觀止。在佈局上,以大笪地飯店為背景,灰舊牆壁上批蕩甩落,營造貧窮氛圍,實際上,從街頭到巷尾,由球場到戲院,街邊擺賣,在平民區處處皆然。這場景雖然虛擬,實則正是當年即景,刹那間舊日香江風情復活起來,生氣勃勃,立體而鮮活地重現。

街頭叫賣固然不乏游兵散勇,然而聚合某點,儼然臨時市集,號召力當會更強,於是木頭車以插針姿態擠入,卻又亂中有序。且看木頭車雖則粗陋,但已包含了廚房所有功能,熊熊爐火,多格不鏽鋼煲,醬油芥末,竹簽碟子,更有大光燈照明。一時間火火旺旺,炊烟四溢,香氣混合,誘動飢腸。

二0二四年三月

( 已刊大公報大公園 2024年3月13日)

看,聽障者的剪紙   (下)

剪紙是一門民間藝術,技術上分剪刀和刀刻兩種,各國各有民族特色。歷史源遠流長,庫存豐富,山東高密、廣東佛山是重鎮,曾經工作坊林立,鄉民愛把剪紙貼上牆壁、門窗、樑柱、鏡子,一些更行銷海外。據説老一輩凋零,新一代不願入行,行業不復盛世,民間藝術日漸式微。此時此際,剪紙驀然呈現眼前,不爲謀生,純粹興趣,更感難得。若能繼續發展,香江一隅或爲支流,清溪一道,承傳手藝,於無聲世界裏汩汩涓涓,響起聞之振奮的音符。倘若聽障者能因此成器成名,則傷健都獲得很大鼓勵,是所厚盼。

地鐵也懂得社會關懷,善用空間,借出展櫃,聯繫各方,籌畫展覽,給才藝之士一角天空,好畫出彩虹。若非今囘跟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合作,我又如何得知聽障者是這麽心靈手巧呢?

二0二四年二月

( 已刊大公報大公園 2024年2月29日)

看,聽障者的剪紙   (上)

自動電梯把我載到出閘那層,正要離開西灣河地鐵站,卻遠遠瞧見剪紙陳列牆上櫃内,中國紅份外搶眼,玻璃透出喜氣,便趨前觀看。一看,眼睛發亮,一陣驚喜,暖上心頭,原來是聽障者的作品。右下角有介紹,他們在二0一九年成立了剪紙藝社。那麽,愛好的已有若干,且匯聚一起,觀摩切磋,在剪紙天地裏學習有年,如今量與質都成熟得可以舉辦小型展覽,這裏頭隱隱浮動著自强不息的力量。

展櫃有二,一側以龍年為慶,但見神龍遒勁,舉目昂首,隨時飛騰;一側趁春節為賀,福氣滿盈,紅彤彤的剪出民間風味。作品中,有構圖簡單似是初學,有結構精密看來老到,總之刀法勻稱細緻,或清雅或繁富,叫人喜悅。作品八張,由六位作者手雕,這些式樣出於自創抑或臨摹?手藝源於自學還是師承?藝社是否有導師授以心法,再示範指點呢?要練得一手好刀法,游刃紙上,手勢伶俐,動刀敏捷,把一張薄薄的紙剪得玲瓏剔透,談何容易。一不小心就會剪爛,一寸一分都要準繩拿捏,手眼配合,還要講究耐性與毅力。

二0二四年二月

( 已刊大公報大公園 2024年2月29日)

古蹟隱於鰂魚涌(四 -完)

建築風格乃新古典主義,立面對稱平衡,富於穩重之美。主體樓高兩層,兩翼則樓高三層,其屋頂建有插著旗竿的塔樓。正門上方的石碑刻有拉丁文Labore et Honore」,英文翻譯為「Labour and Honour」,即「勤勞與榮譽」。那麽,建築從落成開始已立下意向,奉行至今,「勤勞與榮譽」,榮譽來自勤勞,榮譽出於自力,並非天授,可謂發揚韜奮,激勵志氣。校訓崇高,對數十年前的英籍學童、繼其後的迷途孩子、以至世界各地的學子,意義同樣深遠。

「吃完粥,再去窗邊瞄瞄。」我們互遞微笑,拉丁文Labore et Honore」已刻印在飯桌。車水馬龍,青葱圍攏,百年舊建,古意盎然。古蹟用途數次變更,不離其本其宗,黌宮巍然,儘管不同年代入讀的孩子,膚色不同,背景有異,可是這是學習的好地方,校舍有情,菁莪樂育,讓孩子俯仰其中,琢磨品格,切磋學問,磨礪意志。所謂地靈人傑,朝嵐夕照,山中靈氣,與Labore et Honore同刻印在孩子心間。

古蹟除了歲月悠遠外,其中蘊含的歷史變遷、文化内涵、貢獻範圍,同樣值得追溯與深思。今午何幸,既與同窗共聚,又與古蹟相逢在鰂魚涌,内心滿是奇異的喜悅。

二0二四年一月

( 已刊大公報大公園 2024年2月5日)

古蹟隱於鰂魚涌(三)

「這建築物屬於什麽年代呢?房子屋頂有竿,用來插旗,不似私人別墅。」「插旗的是塔樓,正正方方,四條柱,撐住塔頂,四邊通風。」「很舊,但是保養得很好,應該仍有人居住。」「神祕!」「建築對稱,兩邊高,中間低。」「呀,大麻鷹!兩隻!」麻鷹掠過,不能眼慢,不然麻鷹飛遠了。「壁畫最右邊畫了一雙麻鷹,寫實。」果然巨翼騰於畫上。山腳畫了一幅壁畫,色彩斑斕,内容概括了此區特色,我們站在二十層下望,居然連麻鷹也看到,真奇怪。「蝴蝶飛來了!」蝴蝶二三,粉色輕盈,不可思議地貼近玻璃窗前數次飛過。

奇異的喜悅瀰漫小室,差點忘記了靚粥不滾燙、油炸鬼不脆口了。地理系的同窗對大自然與人文景觀充滿探索的熱情,便一起網上搜尋資料。古建築本是前鰂魚涌學校(Former Quarry Bay School),或稱前鰂魚涌英童學校,建於一九二六年,已列為三級歷史建築學校一九八0年搬往寶馬山,此地由社會福利署接管,改為培志男童院。後來又改作德育發展中心,歸香港青少年發展聯會轄下,並不對外開放。

怪不得了,這三級歷史建築分明在通衢大道之上,紅塵萬丈裏,卻因地勢略高,門禁森嚴,行人止步,不予公衆參觀,媒體不大報道,好像別有幽獨,原來另有抱負。

二0二四年一月

( 已刊大公報大公園 2024年2月5日)

古蹟隱於鰂魚涌(二)

我拎著明火靚粥和「卜卜脆」油炸鬼,以爲排隊得來的香港美食立刻成爲疫後重逢的主角,怎知美食不如美景,甫一進門同窗馬上領著我到窗前,說要看大麻鷹。大麻鷹?市區不常見哩。聞言我有點忘形了,忙放下發泡膠盒,聽她指點江山。房子位處高層,常有大麻鷹窗外翺翔,還有蝴蝶翩躚,呀,蝴蝶竟能飛得那麽高!同窗從不誑語,我深信不疑,未見鳥蹤蝶影,卻見對面山丘黛濃翠鬱中,一座西式古典建築物幽隱其上,遺世獨立,超然物外,哪究竟是什麽地方呢?

山丘之下有小路,石階多級,坡道幾段,步道依乎山勢緩陡而建,路旁草木雜生,頗有野趣。柵欄橫在路口,重門深鎖,不知其中底蘊。建築優雅地隱世翠微,傲立青山,遙不可及。曾經漫步路過,擡頭仰望,只見大宅隱約外觀,不似此刻居高臨下,把神祕舊屋看得一覽無遺。眼前景觀寧靜,樹木蔚然,蒼綠含秀,靜景卻教我微微撼動,撼動於景色之美,撼動於與這建築相逢。分明知道這建築存在偏又未窺全貌,似曾相識偏又印象朦朧,似在近鄰偏又陌生,似乎高不可攀偏又俯視鳥瞰,如今雖然一知半解,總算一睹廬山,勝於坐電車巴士上層只見小路伸延而莫得古宅門庭。

二0二四年一月

( 已刊大公報大公園 2024年2月5日)

古蹟隱於鰂魚涌 (一)

鰂魚涌,那麽富於漁村風味的地名,也許曾經水清魚肥,未及考據了。此地離我家只一個地鐵站,不意在最繁忙一瞬最熱鬧地段發現了隱世的三級歷史建築。

同窗海外歸來,短租在鰂魚涌英皇道,那天我先往聞名的粥店外賣,恰是正午,只見上班族萬頭攢動從商廈如涌而來,午膳的擠迫匆促濃縮為這商住區一景。店裏生意如涌,簡樸老派的裝修裏飄出粥的氣味,附近食肆同樣老舊,仍在舊樓地鋪營生,沁出勤勞的力量。不遠處玻璃幕商廈數座一氣呵成連作太古坊,時尚優雅,更有玻璃天橋凌空。那橋,避免了人車爭路,行人從容就跨越車流,安全穿梭於商廈與地鐵。那不止是一道橋,更是一道風景,讓行人擡頭一望就驚艷。此地混合了簇新與殘舊、街景與山色,哪知道,還有古蹟。

二0二四年一月

( 已刊大公報大公園 2024年2月5日)

點滴看交通(下)

翌晨九時一刻覆診,這時段三條隧道都有車滿之患,請的士毫無把握,唯有坐地鐵。護士千叮萬囑切莫去人多的地方,最怕撞傷眼球。縱有護罩與紗布保護著眼睛,又怎放心呢?電梯上前面乘客把背囊一甩,車廂裏人家手肘無心一碰…平日尋常不為意的小動作,都是四伏的危機。我小心翼翼踏進最後一卡,那兒人較少。步出路面又見追巴士的狂跑,我在哆嗦,只怕遭撞倒。病人苦處,其他人未走到這一步,未經歷這艱難,不會明白。

  繁忙時段召車艱難,原來的士司機人手不足,從前他們收入不錯,奈何今非昔比,自然減低了入行意欲。司機付了車租、油錢後,且千萬別吃「牛肉乾」,如此七除八扣,剩下的只可糊口吧了。

  近日三條隧道收費拉近,私家車實行「六三三」,的士畫一收二十五,政策能否解塞車之弊?尚待觀察。然而車馬競奔,紛紛忙忙,亂亂匝匝,那是任何大城市必然且宿命的光景。

二0二三年八月

( 已刊大公報大公園 2023年8月11日)

點滴看交通(上)

若要採風問俗,瞭解一個地方的底蘊,那麽觀其交通吧。城市的脈搏晝夜不息,鮮活而貼地,全面又深入反映各區實況。暢順則動若脫兔,輕車十里,一路花香;壅塞則令人肝火上升,九竅生煙,只恨胯下不是飛天的鬼馬神仙車。唉,塞車是試金石,足可考驗司機與乘客的修養。咸陽路遠,驛馬奔馳,置身其間的小市民,唯有靈活走位。

月前雙眼都要動小手術,手術後召的士回家,還未到正午哩,明知紅隧不會塞車,可是司機曾指點:「若説過紅隧,休指望有車應你!」

紅隧最早落成,當年由沈殿霞高踞香車率先穿過隧道。隧道縮短港島與九龍距離,多年來收費廉宜,騎士自然趨之若鶩,塞車自是難免。的士司機寸陰是惜,想多落幾支旗,當然不願走紅隧,於是明知道過東隧是繞大彎,也唯有電召時主動說:「從尖沙咀囘港島東區,東隧。」無須久候,的士已在樓下。紅隧回家路短,剛動完手術始終想儘早休息,於是一登車,就給司機選擇,過東隧當無問題,過紅隧則另付二十元小費,結果兩次司機都朝紅隧奔去。

二0二三年八月

( 已刊大公報大公園 2023年8月11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