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牛津道上的孩子》

《牛津道上的孩子》起點在一九六一年小學派位證件,母親把這轉捩了孩子一生的證件靜中收藏五十七年,過世後孩子方發現匣藏母愛。孩子入讀英華書院,幸遇艾禮士校長及陳耀南副校長。

牛津道上種種歷練,把一個旺角街童培育為詩人、學者、校長。這牛津道上的孩子文才超逸,飲水思源,對母愛、師恩、校訓終身不忘,文則清麗晶瑩,詞則款款情深。學生時代的文章早熟英發得令人驚嘆,其閲讀興趣廣泛而能深思更能暢論。中年憶念英華歲月,恩師扶持,書友並肩,從浮光耀金而靜影沉璧,細緻深醇。給陳耀南老師之七律、對聯見其根基厚實詩才秀拔,至若八帖書函,則行文恭謹,字體秀潤,尺素追古,把日漸零落的尺牘文化風儀優雅地重現眼前。

去年他突然辭世,文友鈎沉遺作,乃成此書。這牛津道上的孩子是詩人譚福基。

(有興趣閱讀詩人譚福基作品的朋友,請看譚福基校長@blog

https//alantamfookkei.wordpress.com

(匯智出版社出版 2022年7月 初版)

健康風采射籃時 (下 )

    後來我調職他處,不意在舊生會聚餐中,聽到昔日上司說這同事原來有嚴重糖尿病。有天忽發高燒,勸他立刻看病,可是他堅持下課後才求診,結果當夜入了醫院。醫生說小腿必須截肢…近來糖尿上眼,視力衰退…申請因病提早退休又不獲批准…

    杯盤無味,觥籌不興;燈影徘徊,滿座黯然。

    那校舍係舊建,已有年月,苦無升降機,那麽,胖軀得天天扶著支架上落,撐入中年的蒼涼歲月裏去了。唉,昔才偶遇的年輕人舉步輕鬆,焉會是故人呢?從容射籃,敏捷入球,健康風采,不可復求。原來人生珍貴的一刻,威武身手,盈場喝彩,已高高掛在籃球架上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二O二O年九月

( 已刊大公報大公園 2020年 9月 11日)

健康風采射籃時 ( 中 )

    在職場裏,人際之間宜儘量維持距離,這是一種客套而文明的禮貌,所以偶然走在這特別巨大身影後面,我總不免地猜測,他起碼有兩百五十磅吧,卻從來不敢去問人家實際的體重,免得犯了「干卿底事」的潛規則。至於肥胖是出於家族遺傳,還是出自個人飲食習慣,或者兩者兼之;又可有具體減肥計畫等等話題,基於私事莫問,私隱莫侵的原則,當然絕口不提。可是軀體給肌肉過份堆叠,脂肪積累到了失控的程度,體重指數(BMI)嚴重超標,更兼因肥胖而引致多種疾病這警號,令我有不敢宣之於口的絲絲不安。

    不過,他在籃球場的出色表現,卻大大減低了憂慮。誰想到他居然是籃球高手哩!由於噸位驚人,是以每次下場都特別吸引,我不愛看球,也充滿好奇地看他出賽。但見他傳球奪球,彈跳力不弱,射籃的刹那,縱身一跳,動作矯健,手勢甚至稱得上優雅。那麽不可思議地擺脫體重的桎梏,背後一定經過持續有恆的練習,一定付出比別人更多的汗水。場邊圍觀者自然歡呼不絕,掌聲雷動。校園内操場上常有比賽,然而他射籃時反地心吸力地跳躍,負重分明過重竟又恍惚甚輕地騰起,叫我錯愕一驚,神爲之奪,至今不忘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二O二O年九月

( 已刊大公報大公園 2020年 9月 11日)

健康風采射籃時  ( 上 )

    推開大廈玻璃門,見一個極胖的年輕人在幾呎外走過。那形態,好生眼熟。平頭裝,戴眼鏡,超加大碼的黑色T恤,棉布褲子,走起路來全身肌肉顫顫然。我幾乎想高聲把他喚住-然而,眼前胖子行動自如,步履穩健,這影像「叮」一聲似的提醒了我,眼前人並非故人。

    我呆立門前,望著黑山一樣的背影。胖子往前行,兩腿移動,腰肌就跟著抖動,拉牽布料,T恤縱然闊大尚有餘裕,後幅卻山勢起起伏伏。走路時一雙手前後前後地擺動,可能爲了要平衡過胖的身體吧。

    真是人有相似,這陌生人的樣子、身形、姿態,都像足了一位舊同事。同事比我年輕一輩,彼此毫不熟稔,交情淺淡,可是一想起龐然身影,心裏不由得揪一下,只覺悲涼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二O二O年九月

( 已刊大公報大公園 2020年 9月 11日)

把緣份追回來(下)

    如是者,又過了許多年,直至在金聖華教授安排的宴會中才跟她重逢。大二時,金教授教我們「翻譯概論」,每一課,我都用期盼的心情等待她步入教室,不只因為她教得特別好,亦因為她舉止優雅,衣著入時;在冬日她愛穿長靴,更顯玉人頎頎。美人佇立杏壇,有若玉階清露,芬芳瀰漫。她教翻譯,得心應手,若非中英兼擅,博聞強記,理論正確,不可能有此境界。

    當年已受益良多,更因她而連繫上舊雨良朋,確是緣中有緣。不見佩蘭多年,一聚首不免談起抗癌經過、華連舊事;令我訝異者,原來她一直在看我的專欄,還把文章全都剪存下來。那麼說,多年不相往來的日子,其實是暗暗地互相關心。這段友誼,在學生時代是淡淡的,到了中年,方明白淡淡的友誼純真如水。她給我辦公室名片,隔了數月,趁著暑假,想約她見面,怎知她剛剛提早退休了;無可奈何,唯有放下電話。

    那一刻,有點不甘心,怎能乍然重聚,倏然失散。再想想,立刻打1083,查詢防癌會電話;再撥一通,留下姓名,終於又把緣份延續。我因此而思量,緣份之中,佔了多少是人為因素呢?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二O一四年七月

(已刊大公報小公園 12- 7 -2014 )

 

 

 

 

把緣份追回來 (上)

    緣份是巧遇的,天賜的,這點當無疑問。然而,其中有沒有人為因素呢?

    張佩蘭跟我是崇基同屆同學,她唸英文,我唸中文,都住在幽靜的華連堂。宿友相逢,或在眾志堂仰攀華連的石階,或在晾晒衣服的天台。當時只屬點頭之交,各有夢想,各有社交圈子,在青春大道上各有軌跡。

    畢業後各散東西,我幾乎把這相遇卻未曾相知的同學渾忘了。到了一九八九年,讀報得悉她榮獲十大傑出青年,才知她新婚燕爾之際,竟發現患上鼻咽癌,抗癌數年,歷盡苦痛,幸而戰勝癌魔。康復後,她對同路人的境況,感同身受,得「香港防癌會」協助,成立癌症義工熱線,支援病友。此外,一些癌症專科醫生給她提供了資訊和病例,她便奮筆於各大報章,把防癌、驗癌、抗癌的知識,大力推廣。

    一別經年,沒想到故人飽遭病苦;病苦是人生最慘厲的折磨,可幸她在病苦中,修煉而精進,化為獻上安慰,送上鼓勵的使者。我雖替她慶幸,但不打算主動聯絡,說實在的,內心確是欠了非重聚不可的動力。朋友相交,貴乎自然,順緣聚散好了,更何況彼此並不熟絡,用旁觀者的身份來替她高興可能更好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二O一四年七月

(已刊大公報小公園 10 – 7 –  2014)

 

 

 

 

畫縱無聲也有情

 

    去年在巴黎跳蚤市場閒逛,無意中發現三張莫奈的畫,乃美術館複製品,布面,釘在粗木架子,尺寸袖珍,可放行李箱內,取價共十歐元,便宜得很;在這市場買賣,多半會討價還價,可是既然小販老實,又何必壓價呢?我再挑了一隻洛可可風格的小瓷碟,這位法國女士竟不加思索,立刻相贈;國籍不同,買賣以誠,小小善緣,也覺溫馨。

    有畫又焉能無框?想起曾伴朋友去選畫框,那店在灣仔,坐電車見店舖仍在,便攜畫選框。幾十年的老店自有格局,格局不只在於擺設,更在於待客態度;此店殷實,只要幫襯過一次,就會從此幫襯下去的。老店由三姊妹繼承祖業,她們經驗豐富,對畫的觸覺敏銳,一看是印象派畫,即取出配合畫風、顏色的框角,逐一試試,何只沒半分嫌煩,反似樂在其中。那三張畫,是白裙少女藉卉而坐、同穿藍白間條裙子的姊妹閒坐沙灘、姹紫嫣紅開遍的花園,親眼看過無框的樣子,再看配上合襯的框,才明白畫框裝點之妙。

IMG_1906

 IMG_1907

IMG_1908

   接著我又把留法第三代最出色的畫家陳建中的複製畫,及亡友黃奇智的墨荷版畫,都精心配框,掛於牆上,本來枯寡無味的四壁,忽然情韻動人;如此一掛,寒舍不寒了。

IMG_1909

 IMG_1910IMG_1911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二O一四年三月

(已刊大公報小公園 10 – 3 – 2014 )

 IMG_1759

慈悲詩中意

    高雄佛光山上禮佛,想起一位弘揚佛法的朋友。她是紐約客,聲線動聽,曾在當地電台任播音員,把香港的武俠小說搬到空中廣播,男女老幼,正邪忠奸,風雨雷電,都靠她那一把聲音來扮演。講得生動,漸漸成名,於是走埠的歌星,如徐小鳳、張國榮、梅豔芳等,在紐約登台時,都禮聘她為司儀。她口才好,又會搞氣氛,有金牌司儀之稱。

    傳媒工作,曝光率高,不少人名利雙收,事業正是風華正茂,她卻毅然引退,憑一股宗教熱情,成立「佛教青年中心」,宏願是把佛教在華人社區推廣,普度眾生。她導人信佛時,第一步是勸人:「吃吃素吧。」

    她在父親健在時,經常回港,我便陪她吃素。她跟我一樣,都在中大中文系畢業,說起蘇文擢老師,她說:「讀書時代,香港曾發生過一場大火,蘇公命我們以此為題作詩,他看完我那首後,便說詩意慈悲,流露大愛。」蘇公目光如炬,這學生日後果然潛心向佛,不只獨善其身,更抱著人飢己飢之慈悲心,隨著佛陀腳印一步步走去。

    後來她父親往生,她把遺產用來支持「希望工程」,以父親名義,在國內建成「希望小學」,興學施教;後來又向紐約華僑募捐,建造社區會堂,不只學生,居民都有了樂聚善緣之地。慈悲,是力量,塵世遂光亮起來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二O一三年十月

(已刊大公報小公園 28 – 10 – 2013 )

揚眉巴黎時裝界

 

    巴黎時裝界,高手如雲,要熬出頭來真是談何容易,卻有一個香港女子,弱質纖纖,毫無憑藉,竟能在嫣紅豔紫中,以秀逸清新之設計,創立自己的品牌Clara Collins。

    品味,是浸出來的,沒有四十年巴黎歲月,沒有天份,沒有韌力,沒有上進心,不可能有如此優雅裁剪,時尚氣質。這女子在成就上足可揚眉,鳳凰衛視曾為她做了一輯專訪,在態度則謙遜委婉,處處為人著想,她名叫蔡美英。我在近年才認識她,穿上她設計的衣服,驚喜不已,竟有眾裡尋他千百度,驀然回首,終於穿出自我風格的感覺。

    蔡美英很年輕已在社會謀生,先在香港電台工作,再在一家日本時裝公司任職主管,朝夕濡染,培養了敏銳的時裝觸覺,接著赴巴黎習畫,接著赴巴黎習畫,就讀National School of Fine Arts of Paris, E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 des Beaux-Arts de Paris,陶冶於美學,後來決定轉向時裝發展,入讀名校Ecole Superieure des Arts Appliques Duperre
,又遇到願意指點的上司,轉益多師,加上觸覺敏銳,聰悟勤奮,其修為是從一塊布開始,到完成一件成衣,其間每一個步驟,皆嫻熟於心。在一九九四年,她自立門戶,Clara Collins早已躋身為巴黎名牌,生產中上價女裝,行銷歐美多個大城市。我覺得有些遺憾是這麼漂亮的衣服,卻因代理問題,暫時在中港仍買不到,這品牌的衣服,穿在中國女性身上,一樣動人。

    究竟她的衣服,好在哪裡?看似普通的褲子,因何穿得如此瀟洒窈窕,我仔細研究,方發覺奧妙在於細節,立體裁剪,果然高妙。再者,衣服穿起來,極之舒服,原來質地非常精良,藝術家總是追求完美的,選擇布料時自然十分講究,發現名貴而不炫的布料時,她總是愛不釋手,不捨得不買。這品牌最成功之處,在於穿衣哲學,衣服一定要穿得自在,且穿上後增添無限自信。那些衣服,穿了上班,能凸顯出新女性形象;穿了赴宴,則秀雅得體;簡約的線條,體貼入微的心思,低調的矜貴,耐穿耐看得可以穿一生一世,又一生一世都那麼喜歡。

    自從我穿過這品牌後,已不再在櫥窗前流連了,我是忠心甚至癡心的「粉絲」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二O一三年八月 

(已刊大公報小公園  21- 8 – 2013 )

IMG_1503

 

含淚看崑劇

 IMG_1235

    中文大學自二O一二年起開設「崑曲之美」課程,由白先勇親自講授,並邀請岳美緹、蔡正仁、張繼青等國寶級表演藝術家助陣,講解崑曲的音樂、文學、表演、美學及歷史文化等主題;那夜往位於崇基的利希慎堂欣賞崑曲面面觀「經典折子戲演出」,演到遊園驚夢時,見俞玖林及沈豐英熟悉的身影,我的眼眶竟漸漸含淚。

IMG_1236

    那年城市大學籌備了一場崑曲表演,上演青春版牡丹亭,由俞沈擔綱演柳夢梅、杜麗娘,剛好法籍朋友Bob跟Harriot來港,他夫妻倆熱愛文化,更愛遊歷中國山川,莫說北京、上海、蘇杭、桂林等旅遊熱點,連西藏也留下他們朗朗的笑聲,而香港更是每年必遊之地。我想把崑曲之美介紹,便相邀看戲,那夜情景,猶在目前。黃昏時份,先往又一棧用膳,中國美食,京粵川淮,他們都味之津津,我常戲說他倆前生一定是中國人。接著,一起步往城大惠卿劇場,我簡略把劇情解說,心裡卻愁著能否坐得前排,那時Bob已近七十了,怎知他最眼明手快,一入場即飛身坐第一排靠側座位,我們緊跟著他,坐下來都哈哈大笑,慶幸能在近距離看演員的身段、表情和手勢;崑曲之美,果然打動了這雙孺慕中國文化的異鄉人。

    「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時」,此刻,他們在巴黎做些什麼呢?Bob在數年前開始嚴重背痛,莫說坐飛機、看崑劇了,連吃一頓飯也要躺卧幾次,想起多年情誼,想起長者仁厚之風,想起暮年多病之苦,我的眼角又再濕濡了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二O一三年四月

(已刊大公報小公園  19- 4 – 2013 )

 IMG_123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