詩人譚福基的譯詩

1981年10月為慶祝《詩風》創刊100期,《詩風》濟濟詩人,籌備翻譯世界詩人的特輯,也許是借此説明詩可以是「無國界」的。

譚福基是《詩風》推手之一,在1979年已開始譯詩,際此《詩風》盛事,一口氣就翻譯了十三首,腕力不凡。數年後再翻譯兩首,合共十六首。

譚福基在散文〈牛津道上的孩子們〉提及自己的嗜好,是每周都到書店流連。有天偶然拿起厚五百多頁的《歐美現代詩選》,此書是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印行的第一版,赫然發現他翻譯諾曼.麥凱格(NORMAN MacCAIG)的〈無助的蒐集者〉給載入了。事前他一無所知,當下難免驚喜交集,不期然的一瞬間竟與自己的譯詩相逢,可見人生充滿奇異的偶遇。

有寫詩之才,又學通中西者,始有本事把詩翻譯,讀者自會會心。詩譯得好,自有出版社青睞,眼尖的編輯又怎會把好詩看漏呢?

(有興趣閱讀詩人譚福基作品的朋友,請看譚福基校長@blog

https//alantamfookkei.wordpress.com

生時不負樹中盟 —— 說夢恨

(中文大學圖書館任白珍藏展–九十風華帝女花之開幕禮上,圖書館館長向策展人黃秀蓮致送紀念品)

(紀念任姐去世三十周年晚宴上與任姐巨照合影。這張相片特色是安能辨我是雄雌,男裝打扮,翹腿,武生樣子,偏偏輕托香腮,姿態嫵媚。)

生時不負樹中盟–簡介

作者簡介:

    黃秀蓮,廣東開平人,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中文系畢業,散文作者,曾獲文學雙年獎。中文大學圖書館「任白珍藏展」-《九十風華帝女花》之策展人。

生時不負樹中盟–簡介

    作者是任白戲迷、散文作者,亦是「任白珍藏展」策展人。這三重身份,使她能游刃有餘地剖析和評論任白的成就。她的文筆古典精緻,書寫任白,深情而不濫情。唐滌生的劇本她早已嫻熟於心,故此分析獨到,頗多妙悟。

新作 - 生時不負樹中盟

各位網友

    拙作《生時不負樹中盟》,紀念任劍輝女士去世三十周年,不思量,自難忘,又怎能忘記任姐呢!還有,仙姐不止一身靈氣仙氣,還心比天高,要把粵劇領入高雅殿堂,這些可貴事跡,又怎能不記錄下來呢?

    此書由匯智出版社於2019年年底出版了。

(作者黃秀蓮是這個展覽的策展人,攝於中文大學圖書館「九十風華帝女花 - 任白珍藏展」)

 

 

二讀《此生或不虛度》 馬莎

前言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我在巴黎女友會中認識了一些好朋友,馬莎是其中一個。她聰明伶俐,非常  好學,富人情味,待人體貼細心。

            她讀了拙作《此生或不虛度》之後,寫下感想,現將之刊登,讓網友也能欣賞她從生活出發,的心思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黃秀蓮

 

 

  兩年前剛閱讀完妳的著作《此生或不虛度》就有一股寫讀後感的衝動,正當我猶豫不决要以書的整體,還是挑選印象深刻的文章作主題時,數位女友已刊登了她們的感想和心得,她們道出了我的所有感受,甚至我沒想到的,她們都詳盡地表達無遺。自己卻一時又揣摩不出新構思,所以一直卻步。

  如今兩年已過去,我再拾起該書,重新品讀,擺脫別人的影子,寫出自己的直然感受。

  妳的文章常給我一種寧靜平實的感覺,敘述著生活中的周遭事物。妳敏銳的洞察力,能捕捉到常人不留意的人事景物。我最喜歡你描述小人物的角色,妳可以把他們寫得栩栩如生,就如一個個展露在我眼前,他們的容貌一一刻在我的腦海裏。好比為妳治癒腳傷的招師傅,他的正骨絕技就像武俠小說裏的江湖高手,武藝高強卻低調的有如隱士般,找他解困還得看緣份,多有江湖味啊!每當我肩膀、腰脊發痛時就不其然想到他。若能有幸遇到他,那該有多幸福!如今正統跌打師傅已快絕跡,何況在國外,每次衹有服幾顆止痛藥了事。在[人诲偶遇]篇幅中;自食其力的拾荒者,如何純熟利落地把拾來的紙皮箱整齊地紮在手推車上。還有那不靠社會綜援,寧願早晚打兩份工的清潔女工,勞而不怨地殷勤工作著。他們都承傳了不屈不撓的香港精神。那不認命舞岀靚粥,衝破困局的老闆娘,鼓舞著人心。還有後繼無人的楊州三把刀,令人看後感嘆又惋惜。妳把茫茫人海中不起眼的小角色之敬業樂業精神,描述淋漓盡致,處處流露出妳對生活在社會低下階層勞動者的關愛。雖然他們卑微但卻有著一顆強大的心,活出自信。此外對曾在學校為你們煮午飯的婆婆,和在中大崇基女生宿舍照顧你們的棠姐,字𥚃行間流露出妳對她們的感恩之情。同時讓讀者產生共鳴,也使我們為這些生活在社會低層的小市民產生多一份敬佩和同情。

  我亦非常喜歡妳描寫的大自然風光景色,總是美得讓人神往,引領讀者穿越時空般走進妳的世界。特別是在那條通往中大崇基女生宿舍的小徑上,簡直就像3D畫面,我也置身其中與妳同步欣賞著兩旁美麗的怡人風景呢!

  我的童年雖然不在香港生活,但從妳的文章裏能詳細地了解到六十年代的香港生活風俗。當時香港還沒經濟起飛,大部分市民都為溫飽而勤奮工作,許多家庭為了幫補日常開銷,在晚問一家老小湊在一起從事簡單的手工業。七十年代香港各行各業都在迅速發展,我有幸就這時期投入它的懷抱。見證它最輝煌繁榮的時期。當然我們也在抵港當初,每晚一家四口也同樣圍著穿絲花,週末就去親戚位於九龍城寨的真空電鍍廠幫忙。在炎熱天氣、空氣混沌、噪音吵雜的環境下渡過我們第一個香港夏季。幸而謹此一次!

  這次去加國旅遊,在多倫多的華人商場食市中心見到一家賣港式蛋卷攤位,店面大約五平方米,四位中年婦女在狹窄的空間裏忙得團團轉,兩個在即場煎蛋卷,一個在裝盒,另一個忙著打收銀机,當時正有十多人在排隊輪購,我一見那條人龍便不感興趣,可是我來自溫哥華的表妹卻經不起那蛋餅香氣的誘惑,堅持要去一試,我便到附近的雜貨店逛逛,廿分鐘後我見她兩手空空而回,探個究竟,原來今日訂購要十天後才有貨取。而我們兩天後就離開當地了。我們還討論著;怎麼訂貨也不寫清楚,不是現賣還即場表演干嘛?讓人白等候!我忽然想到妳的「蛋卷」一文中提到這是一種招覽顧客之竅門,驗證了該種生意手法。有效且夠絕吧!

  感謝妳給我們帶來這麼多的集體回憶!也讓我在生活中有更多的啟發及反思。學習如何欣賞、關心發生在自身周遭環境的人和事。

  在此祝 妳中秋節快樂!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馬莎

 

九月再見

各位網友:

   我因事忙,暫時無法上載文章,九月再見,請諒。

 

祝好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黃秀蓮

致歉

各位網友

  非常抱歉,由於已經寄給報刊的文章尚未刊載,所以暫時無法上載拙作,希望兩星期後可與各位再網上相聚。謝謝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黃秀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