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隻瓜從從容容在成熟  (上)

林肯說:「人,要有複雜的頭腦,卻要有一顆單純的心。」那年頭美國總統言辭雋永,耐人深思,挪之來形容一些文學團體之成立與發展,頗爲貼切。東晉年間王羲之與少長群賢共四十一人,在蘭亭「茂林修竹,清流激湍」之間,曲水流觴,飲酒賦詩,留下千古名篇。倘無修禊之會,又何來蘭亭墨寶?則聯席而歌把酒而吟,記之刊之,必有意義。文人聚合,共賞文章,互相砥礪當可激勵寫作,甚至鼓動文壇風氣。從竹林七賢、初唐四傑,到五四運動再而今日兩岸三地,文心一縷而雕龍繡虎,本乎共同理想而成立的文社一直清澗湲湲。

香港既擁抱海洋,又連接大陸,先天在地理上有其獨特優勢,四方往來,兼容並包。一九四二年後英國的殖民統治留下西化的痕跡,本來打魚、農耕、採石的山海之城,積數代艱苦而漸漸華麗轉身,其制度、民風等跟北京、臺北風貌殊異。在香港長居或過境暫留的,對此地總有感情,久之盤根錯節甚至成爲情意結了。早已寓居海外,或慣於北望神州,或生於斯長於斯的,驀然才發現紫荊早已燦爛開在心頭,華洋之微妙交融還留在魂夢,發而為文,見諸筆墨,更顯個性。

二0二三年五月

( 已刊香港作家2023年12月)

街頭小吃香猶在(下)

一些食物早已消失街頭,如臭豆腐,我從未吃過,可是油鑊氣泡冒起,滾油吱吱地響的景象宛在眼前耳際。紅泥炭爐烤魷魚,香氣傳得最遠,偏又湮沒已久,後來我在超市買魷魚乾,當然風味無存,而我的胃可能是貪吃魷魚吃壞了。煎釀三寶、紅豆沙已升格為酒樓點心,車仔麵、及第粥、艇仔粥、油炸鬼、豬腸粉、鍋貼、生煎包、煎餃,甚至鷄蛋仔都移進小食店。可幸炒栗子、烤番薯仍星星點點在嚴寒季節溫暖人間,安慰隆冬趕路的行人。

幸好展櫃裏滿眼美食,提醒了我,讓我領悟到自己的童年其實算得上吃得不錯了。街頭美食洋洋大觀,豐富得不讓五星酒店自助餐專美,價錢則相當親民、貼地、實惠,普羅大衆都有能力幫襯,備嘗滋味,得享口福。我這窮孩子在袋裏有五角時,可以買一碗用大面盤煮的碗仔翅,然後不顧儀態就站在路旁,吃下熱氣騰騰的B貨魚翅。就是沒錢,也故意在木頭車之間繞過,聞聞住家廚房所不及的濃香,聽聽賣牛雜的用剪刀敲打爐邊以廣招徠,那一片市聲,那糅合蒸煎炸熏熬而成的一片香氣,原來那麽體貼地滋潤了我的童年。

二0二四年三月

( 已刊大公報大公園 2024年3月13日)

街頭小吃香猶在 (上)

在太古城中心地面看懷舊街頭小吃展覽,模型重塑了大笪地,但見車仔檔林立,美食紛陳,恍惚香氣氤氳,穿透玻璃櫃向我飄來,一時間神馳不已,怦然心動。

這模型很迷你,内涵居然包羅百味,濃縮萬象,把當年擺賣街頭的南北美食一一召來,縮龍成寸,在細小的空間裏各自表述,而造型極之精妙、細緻、傳神、生動,可謂嘆爲觀止。在佈局上,以大笪地飯店為背景,灰舊牆壁上批蕩甩落,營造貧窮氛圍,實際上,從街頭到巷尾,由球場到戲院,街邊擺賣,在平民區處處皆然。這場景雖然虛擬,實則正是當年即景,刹那間舊日香江風情復活起來,生氣勃勃,立體而鮮活地重現。

街頭叫賣固然不乏游兵散勇,然而聚合某點,儼然臨時市集,號召力當會更強,於是木頭車以插針姿態擠入,卻又亂中有序。且看木頭車雖則粗陋,但已包含了廚房所有功能,熊熊爐火,多格不鏽鋼煲,醬油芥末,竹簽碟子,更有大光燈照明。一時間火火旺旺,炊烟四溢,香氣混合,誘動飢腸。

二0二四年三月

( 已刊大公報大公園 2024年3月13日)

看,聽障者的剪紙   (下)

剪紙是一門民間藝術,技術上分剪刀和刀刻兩種,各國各有民族特色。歷史源遠流長,庫存豐富,山東高密、廣東佛山是重鎮,曾經工作坊林立,鄉民愛把剪紙貼上牆壁、門窗、樑柱、鏡子,一些更行銷海外。據説老一輩凋零,新一代不願入行,行業不復盛世,民間藝術日漸式微。此時此際,剪紙驀然呈現眼前,不爲謀生,純粹興趣,更感難得。若能繼續發展,香江一隅或爲支流,清溪一道,承傳手藝,於無聲世界裏汩汩涓涓,響起聞之振奮的音符。倘若聽障者能因此成器成名,則傷健都獲得很大鼓勵,是所厚盼。

地鐵也懂得社會關懷,善用空間,借出展櫃,聯繫各方,籌畫展覽,給才藝之士一角天空,好畫出彩虹。若非今囘跟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合作,我又如何得知聽障者是這麽心靈手巧呢?

二0二四年二月

( 已刊大公報大公園 2024年2月29日)

看,聽障者的剪紙   (上)

自動電梯把我載到出閘那層,正要離開西灣河地鐵站,卻遠遠瞧見剪紙陳列牆上櫃内,中國紅份外搶眼,玻璃透出喜氣,便趨前觀看。一看,眼睛發亮,一陣驚喜,暖上心頭,原來是聽障者的作品。右下角有介紹,他們在二0一九年成立了剪紙藝社。那麽,愛好的已有若干,且匯聚一起,觀摩切磋,在剪紙天地裏學習有年,如今量與質都成熟得可以舉辦小型展覽,這裏頭隱隱浮動著自强不息的力量。

展櫃有二,一側以龍年為慶,但見神龍遒勁,舉目昂首,隨時飛騰;一側趁春節為賀,福氣滿盈,紅彤彤的剪出民間風味。作品中,有構圖簡單似是初學,有結構精密看來老到,總之刀法勻稱細緻,或清雅或繁富,叫人喜悅。作品八張,由六位作者手雕,這些式樣出於自創抑或臨摹?手藝源於自學還是師承?藝社是否有導師授以心法,再示範指點呢?要練得一手好刀法,游刃紙上,手勢伶俐,動刀敏捷,把一張薄薄的紙剪得玲瓏剔透,談何容易。一不小心就會剪爛,一寸一分都要準繩拿捏,手眼配合,還要講究耐性與毅力。

二0二四年二月

( 已刊大公報大公園 2024年2月29日)

龍飛翥舞麥芽糖(四 – 完)

古往今來畫過龍的畫家真不少,已經把龍畫得非常有皇者氣派了,且看,眼則金睛怒凸,身則流綫矯健,尾則揚起似騰,爪則五指欲攫。龍,中國的圖騰,象徵吉瑞,代表成功,成語裏用龍字的絕大多數為褒詞。可是,怎麽沒有因畫龍而成名的畫家呢?畫動物而成名的卻大有人在,畫馬有韓幹、畫蝌蚪跟蝦有齊白石、畫牛有李可染、畫鶴有林湖奎。然則,龍之為物,未能給畫家助力。

又有所謂龍年效應,一些父母刻意製造兒女在龍年出世,覺得龍子龍女先天佔優。屬龍的在文壇有余光中、藝壇有白雪仙、商界有李嘉誠,皆爲人中之龍。不過,不屬龍的也不乏翹楚,究其實,十二生肖各有出色人物,龍年出生的不見得獨領風騷。這又説明了什麽呢?

人生世上,哪管生肖屬何,同樣是壺裏麥芽糖,都有不可知的未來。而麥芽糖是可塑的,可是,由誰去塑呢?誰是提壺那隻手?他力推動還是自力運行…怎能分辨?

惟傾注前的部署,滴下時的謹慎,一筆到底的決心,這些畢竟可以自控的。倘若連提壺也懶洋洋氣懨懨,又怎望麥芽糖有龍飛翥舞之日呢?

兔子撲朔迷離就跳入臘鼓聲裏,今年飛龍昂首,所謂「雲從龍」,善卜者相信天上祥雲簇擁,人間瑞氣充盈。那麽珍惜龍年好景,讓金金的麥芽糖萬里翺翔龍飛翥舞吧。   

二0二四年一月

( 已刊香港作家網上版 2024年1月)

龍飛翥舞麥芽糖(三)

畫老虎畫大笨象圍觀者都開心,不過最興奮是頭角崢嶸觸鬚飛揚那刻,必有一兩聲喊起來:「嘩,龍呀!」「幾生猛喎!」氛圍馬上熱烈起來,立在旁邊的靠攏些,站在後面的探頭窺望。而龍,就在誰都寄予厚望下隆重誕生。畫龍價好,賣糖人顯然有意經營,更花時間心力。可是他畫龍畫得特別生動嗎?又似不然,其他動物一樣生蹦活跳哩。

當年社會貧窮,可是總也需要一點娛樂,一點文化滋潤。賣糖人可能是個不得意的畫家,窮裏變通,放下身段,市廛賣藝,腕下運力,化虛白為鮮活,讓花鳥龍蛇逐一登場,賺得叫好之聲。這場景乃街頭偶遇,今天攤子圍滿了人,明天那兒已空蕩蕩,坊衆與動物俱散。大抵即席畫畫,初看新鮮,多看無趣,除非插足遊客區,不然賣糖人得流浪四方。我童年時在深水埗南昌街僅看過二三次而已,時隔多年,往日景物無復尋覓,回憶仍歷歷在目。

二0二四年一月

( 已刊香港作家網上版 2024年1月)

龍飛翥舞麥芽糖 (二)

「畫一隻大麻鷹啦!」「畫鯉魚,魚躍龍門嘛。」圍觀者看得高興,要「點唱」了。賣糖人但聽而含笑,自有主張,不受指揮,小鏟子只撬一下,飛禽走獸甩出,竹籤黏之,麥芽糖黏性強,黏得牢,便豎在攤子前面特製的木條上,生招牌活靈活現,搖曳生姿。有些顧客喜歡現買,接過,轉一轉,端詳一番,糖未入口,已一臉甜絲絲。拇指跟食指拈住竹籤,玲瓏通透正好炫耀在手,伸出舌頭只舐一舐,享受擁有,可捨不得咬碎。有些指明要什麽,賣糖人聞語點頭,生意落實,微露笑意,提壺揮灑。圍觀者有所期待,便睨著畫面,瞧賣糖人手勢,看勾勒,積點成綫,積綫為圖,一筆過,不停頓,無斷續,一氣呵成,動物跳脫板上。即做即賣,標明價錢,動物收費,各有身價,其中以龍賣得最貴。

說賣糖,哪是賣糖呢?醉翁之意不在糖,在於栩栩如生的造型,在於畫畫過程帶來視覺喜悅。原來這是中國民間藝術之一,古代市集和廟會已有之。那時香港已流行獨立包裝的「甄沾記」椰子糖、果汁味的發達糖、美國「能得利」橡皮糖,軟糖等。麥芽糖味道單調,裝粗瓦缽裏,國貨公司有售,儘管價廉,未獲孩子歡心。偶有乾瘦老頭在清冷一角,把賣麥芽糖夾心梳打餅放透明箱子裏賣,殊不吸引。可是麥芽糖可塑而穩定,不易變形,不受潮,畫畫的掌握這些特性,以糖繪畫,有了噱頭,又有看頭,遂成謀生工具。

二0二四年一月

( 已刊香港作家網上版 2024年1月)